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凯迪拉克的钥匙孔)

火币pro 125 0

  文| 亚太日报特约记者张宁

  历史长河中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五年只是一瞬间。然而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中东近五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其影响之深远,远远超出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了五年的区隔。2010年底至2015年底,中东地区狼烟四起,战地处处,变化之迅速令人惊讶,其溢出效应遍及世界,使欧洲不安,美国战栗。若干年后,人们或许仍然不会忘记这沉重而不安的五年,仍会不断拷问,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究竟是谁的春天?

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凯迪拉克的钥匙孔)

  2010年12月,我正忙于收拾行装,办理交接,离开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的阿富汗。其时,大众的眼里,似乎仅有伊拉克和阿富汗算得上是战地,也许谁都没有料到,短短几个月后,战区会开始扩展至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局势曾一度缓和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危机也重新升级,使美国的撤军计划变成了笑话。

  

  2009年4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的美军“胜利营”军事基地与美军士兵握手。资料图片。

  这场自2010年年底起在北非和西亚一些国家发生的连串反政府运动被一些人称作“阿拉伯之春”。

  导火索是发生在突尼斯的孤立事件。2010年12月17日,26岁的失业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无奈投身小贩行当,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员的欺侮,愤然自焚,不治身亡。事件唤醒对经济不景气和政府腐败不满的民众,他们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冲突很快蔓延全国,造成大规模社会骚乱,致使多人伤亡。

  

  2011年1月28日,突尼斯示威者手举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照片。 资料图片。

  2011年1月14日,时任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十多天后,埃及解放广场的示威浪潮迫使穆巴拉克宣布放弃权力。2011年8月23日,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垮台,10月20日,卡扎菲惨烈地死去。2012年2月27日,也门总统萨利赫退位……

  

  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资料图片

  在这场动荡中受到波及的国家还有叙利亚、巴林、以色列、科威特、马里和毛里塔利亚。

  2011年下半年,我已从阿富汗转赴伊拉克工作。在获得更多机会观察软弱、涣散的政府管治后,我很难再认同“民主万岁”的“政治正确”。我写下了分析文章《警惕“阿拉伯之春”演变为“恐怖之春”》。站在2015年年底的时间节点,这样的预言恐怕不再会显得耸人听闻。

  

  2013年6月30日,数十万埃及抗议者在开罗总统府外聚集,要求总统穆尔西下台。 资料图片。

  “动荡”成为今天的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也门的共同标签。反恐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为,需要普通人牺牲一些个人权利,需要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权搁置私利和私见,携起手来。否则,这将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究竟是谁的战争?

  叙利亚冲突成为中东这五年中最持久、负面效应最严重的危机。

  起初,叙利亚危机的敌我界线还算明晰。2011年年初,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开始冲突。反政府示威活动逐渐演变成武装冲突。然而,人们发现,冲突逐渐变味,有越来越多的外部势力开始卷入,矛盾日益错综复杂,到了今天,已然千头万绪,厘清不易。

  巴沙尔政权目前主要获得俄罗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援助。俄罗斯是叙利亚当局的传统盟友;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则和巴沙尔拥有同样的什叶派背景。

  同样出于教派因素,反对派获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利比亚、卡塔尔、科威特等国支持,这些国家都是逊尼派为主导力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大国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口号当然还是“支持民主”。

  力挺反对派的还有“基地”组织和极端的“伊斯兰国”武装。那些既反恐又反叙利亚政府的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还与恐怖组织搞搞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内部又不时爆发混战。这就导致了局面的胶着。

  胶着的局面下,俄罗斯大动刀兵,土耳其则突然高调保卫起“主权”,还出兵伊拉克境内。战争变得敌我难辨,指向不明。

  作为这场怪异战争的副产品,“伊斯兰国”武装濒死复生,不断坐大。法国和美国因此嗅到了更浓烈的恐怖气息。难民潮迫近欧洲,无疑也给未来埋下更多动荡和冲突的伏笔。

  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人们当然要问,中东这一切乱局究竟是因何发生?谁应当为此负责?

  我个人认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是西方世界。近几个世纪,白人主导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秩序。在几次重大的权力洗牌过程中,伊斯兰世界成为牺牲品,他们曾经的荣耀随奥斯曼帝国的瓦解而消逝。然而,帝国梦想却并未死去。梦想和现实的被剥夺感相结合,成为暴力和血腥的源头。

  

  2011年12月17日,最后一批美军车队准备撤出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 资料图片。

  倘若西方社会收起一点文化傲慢,放弃一些私利,能考虑别国的利益,不要过度地偏向某些所谓的同盟国家,混乱和动荡的局面或能好转。

  遗憾的是,现实中,这些西方国家却做着相反的事情。在埃及,美国毫不犹豫地抛弃多年盟友穆巴拉克,颇具讽刺意味地站到反美的“穆斯林兄弟会”一边;在利比亚,法国充当了颠覆卡扎菲政权的主力军;在叙利亚,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插上了一只脚。

  2011年底,我在伊拉克目睹美国撤军。如今,有消息却说美国人又要派地面部队重返伊拉克进行反恐作战。在萨达姆统治时代,恐怖组织在伊拉克并无立足之地,美国人却以支援恐怖组织和拥有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推翻了这个合法政权。这些前后矛盾、摇摆而不负责任的举措,在广大国际社会眼里真是极大的讽刺。

  

  2006年2月13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出庭接受审判。资料图片。

  选票,石油,势力范围……人们对西方社会插足中东乱局的动机逐渐有了清醒认识。叙利亚危机的不断复杂化,难民潮涌动,警示开展有效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这个五年,中东经历惨痛,希望这些惨痛能产生些警示意义,让有能力的各方,为这个已然危机四伏的世界多行善,少为恶。

  作者简介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

  

  张宁说,15年的记者生涯,似乎在不断演绎一路向西的桥段,仍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初级实践。

  2002年至2014年,张宁在10余年间,五度转场,先后在巴基斯坦、澳门、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驻站。尽管从业经验丰富,遗憾一直未能“冲出亚洲”。

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凯迪拉克的钥匙孔)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三个堪称危险国度的摸爬滚打,令他的肌肉变硬,心肠变软,略悟生命脆弱而宝贵的意义。

  2004年东南亚海啸、2011年美国撤军伊拉克、2015年尼泊尔地震……这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张宁都在现场,见证历史。可以说,更多时候他的记者生涯与爆炸、枪击和灾难相伴,与此同时,他也试图找寻这个世界何以变得如此恐怖和异常的答案。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仍不安宁,战乱、恐怖、灾难、灾害,几乎无处不在,今有幸借助亚太日报这一新媒体平台,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帮助朋友们了解己身足迹尚未达到的领域,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张宁说,这些对战地经历的回顾,绝无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侪分享内心交织的悲欣,共同为尚在硝烟里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过来人的心从未离去,仍与你们相伴始终。

标签: #人民币对突尼斯第那尔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